巴厘岛计划限制外国游客,省长称不再欢迎大规模游客,将实施配额制度,需提前一年申请,什么原因?有何影响?

我个人的理解,是旅游这块大蛋糕,在巴厘岛印尼人之间的分配制度下,已经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配矛盾。不管最后这个计划是不是实行,巴厘岛有问题有矛盾,这个是无法回避的。
而这个所谓的expat,也不大可能是针对中国人
反之,是针对那种对大多数”乖乖游客们“造成安全威胁的人。
诸如:买醉磕药背包客,群趴群殴俄系黑社会,低收入外籍劳工等。

很多中国人会觉得印尼人都是一样的,信绿色教。
但其实,巴厘岛上的原居民,绝大多数是信hindu教。
本质差异在于:一神教,还是多神教。
绿色其实十字的本质相同,一言堂,非我族类、其心必异。
hindu相对而言则温和很多。

我第一次踏足巴厘岛,是2012年,通过couchsurfing在denpasar的不知名无游客村庄里,和一群俄罗斯程序员一起厮混了半个月。村民民风很平和,穷是真的穷,平和是真的平和。

主人不在家的时候,隔壁大叔会带着他的孙女送香蕉之类的水果给我吃,自己站远远的,怕吓到我。我们在附近出没,邻居总担心我们没饭吃。在他们眼里,我和那个主人以及他的朋友,可能是被亲人抛弃的人,才落魄到这不知名的村落里。

那时候的巴厘岛泾渭分明:
买醉磕药的澳洲人流连在海边四五星级酒店,趴地、泡妞/仔。
需要find myself等嬉皮士或中产二代混迹于ubud成天瑜伽冥想,磕lsd。
东欧南欧穷国来避世的年轻人则散落于全岛无名村庄里,租个本地人的房子,或者做设计或写程序苟活,吃vodkamelon, 抽后院的大麻。
而西欧国家的理科退休人士或者生物学家,则躲在附近的岛屿上,搞搞什么有机农场,观观鸟。

本地人还是以hindu教的人为主,巴厘岛有许许多多的寺庙也都是hindu教义而不是绿色教义,它们曾经构成了旅游景点的一大部分。
所以那时候如果一个雅加达绿色教印尼人,就算来到巴厘岛做小生意,也还是以尊重本地人文化为前提,也很大可能会雇佣本地人。

反正就是巴厘岛本身起飞时期,与全球旅游热时期交错,成为了最黄金的时代。
那个时候,中国人出游的还不多,而西方人来客,隐于野的在清迈,隐于市的槟城,只想打个隐士标签全部在巴厘岛打卡。
但归根结底,是追求“隐”之人潮。



整个东南亚的旅游形势在2015年开始滑坡,couchsurfing出现的劫杀强奸等意外事件极速增多,airbnb狂卷市场,随着巴厘岛爆热门,亚洲中东等人口大国的游客开始抢占巴厘岛,西方国家的背包客也开始蜂拥而至。到了2015年uber/gojek等竞争白热化,巴厘岛全岛爆发式长出了良莠不齐的各种档次住宿、交通、和旅游团队。
我2015年在巴厘岛一个月,遇到了很多在欧洲拿低保或者无业的年轻人,流浪在各区最最廉价的民宿里,并无一技之长。
到了2017年,我当初认识的常驻巴厘岛的外国人所剩无几。
绝大多数是短期停留的欧洲穷游背包客,中印打卡中产,和全球混迹超壕酒店的有钱人。

岛上出现了大量雅加达过去的生意人,随着蛋糕做大游客增多,他们开始雇佣近似教义的非本地员工,包括印尼其他地方的低收入人口,同宗教但更低收入经济体的老公,等等。
总之,我处处可以遇到非本地人在从事服务业,通过聊天我发现他们相互之间非常不满意各自的商业模式。比如外来印尼人,会希望推倒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也和自己教义不同的庙宇,来建造更多更大的商业群。
再比如,某些生意吸引来的某些年轻人,会在本地人所敬拜的山里开群趴。

随着各种闹闹哄哄,疫情后到现在,我认识的唯一驻守在巴厘岛的,只有当年那个couchsurfing让我睡客房的主人,他娶了个当地女人,生了孩子,入职了当地的gojek。


这个限制计划的发言人,是个巴厘岛本地人,他是见证过曾经的巴厘岛。
所以他的初衷我能理解。


这是一个从 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599374747/answer/3016146304 下的原始话题分离的讨论话题